企业间营销差距取决于广告主现在对新媒体的态

 世界末日没有如“期“而至,但被宣判的企业终究逃不过最后的命运。

1月份,曾凭借“柯达一刻”感动亿万中国人的胶片业霸主柯达宣布破产。12月份,即将80岁的美国新闻杂志《新闻周刊》停止了纸质出版。2012年的商业大事件,一头一尾就这样被一卷胶片和一份杂志的消亡所占据,让人不胜唏嘘。而在这头和尾之间,是智能手机销量超越功能机的一年,是微博用户数量突破4亿的一年,是微信用户数量超过2亿的一年,是互联网超越传统纸媒成为第二大媒介的一年。

表面上来看,柯达是被因循守旧打败的。在智能手机和数码相机大行其道的时代,胶片显得又老又旧不合时宜。然而,大多数人不知道数码相机最早是由柯达发明的,同时,柯达也是第一个把WIFI引入数码相机的制造商。2005年,柯达还是北美市场上销量最高的数码相机品牌。看起来,柯达并不缺乏创新的观念,那么柯达到底是怎么死的?

答案是态度。

面对新事物时,大家都知道新旧更迭是亘古不变的道理,但在应变态度上就有了很大的差别。表现在胶片上就是富士和柯达的差别,表现在手机上就是三星和诺基亚的差别,表现在平板电脑上就是苹果和众多PC厂商的差别。企业的应变之道,是快准狠还是慢偏弱,态度决定一切!企业如此,企业的营销也如此。

广告主都是感性的,所以在面对新媒体时广告主的态度就成了关键。

经常看电视的广告主在营销上的选择更倾向于电视媒体,爱看报纸杂志的广告主更乐意投放纸媒广告,工作离不开电脑的广告主较为喜欢网络广告,喜欢玩手机的广告主更乐意去尝试手机广告……这是我们一直面临着的主观态度环境。在主观态度影响下,我们很容易就会孤立的看待新媒体,而忽视被新媒体改变的消费者生活方式。

新媒体对消费者生活方式的改变主要有两个大的方面:一是获取信息的渠道发生改变,二是消费行为发生改变。

以新闻为例,由于信息量丰富、渠道广泛、获取容易、发布快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微博已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新闻来源。而2012年最热的两个营销关键词就是微博营销和微信二维码营销。新闻之外,电视剧、体育直播、综艺节目的主要播放阵地也已经由电视媒体转移到了互联网。2010年,DCCI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研究数据显示,35岁是传统媒介和互联网媒介两种信息获取方式的分水岭。到今年,这一分水岭已由35岁提升至40岁。

在消费行为上,“分享”是新媒体对消费者最大的改变。互联网的本质就是分享,社交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又把分享发挥到了极致。由此而带来的品牌口碑成为消费者购买决策的最主要依据。所以有人说,新媒体让商业回归本源,产品和品牌的口碑力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重要。

2012年,大数据挖掘、内容营销、效果营销、跨媒体全网整合、内容策展、微博营销、微电影、微信二维码等新兴词汇一波接一波轰炸着我们的耳朵。营销界向来不缺新概念和新词汇,所有这些新词汇最终的指向都一样:消费者的时间花在哪里,营销就要跟到哪里。

和柯达一样,广告主们知道营销要找准消费者的触媒习惯,知道未来是新媒体的天下,知道要做出改变,唯一的问题就是改变的力度有多大。是小尝试还是大战略?是快准狠的拥抱还是慢偏弱的应对?是想快人一步抢占口碑制高点还是跟风玩一把新媒体?

3—5年之后,企业和企业之间营销差距的根源就取决于广告主现在对新媒体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