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入广告,能否学会“润物无声”

近日,影视剧植入广告再次成为热点:据称,冯小刚即将上映的新片《私人订制》广告植入已超8000万元,“电影广告大师”冯小刚由此创造了新纪录;热播电视剧《咱们结婚吧》则成为植入广告“大杂烩”,桌子、日历、购物袋上到处都印着广告,无论主角、配角还是路人甲,嘴里吐出来的都是广告词,广告高达49个,很多观众调侃是在看“广告联播”。

有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底,全国电影票房164.25亿元,其中国产电影产出票房95.57亿元。电视剧产量也在大幅上升,2012年达到1.7万集。影视剧票房和收视率的飞速提升,为植入广告提供了巨大商机。不过,现在不少植入广告植入方式生硬、霸道,与影视剧人物、情节格格不入,甚至于喧宾夺主,更为严重的是,有的还与主题严重脱节,影响了文化审美,伤害了观众感情。

看冯小刚的《非诚勿扰》,片中主人公的征婚之旅已成为广告展示会,海陆空轮番轰炸,总体上让人感觉是“长达两小时的海南宣传片”。《杜拉拉升职记》则从头到脚、从里到外都充斥着植入广告,植入速率几乎达到了三分钟一个小广告,五分钟一个大广告,观众称“恨不得全身上下都打满LOGO才开心”。电影《西风烈》片中反复出现泻药广告:首先出现在吴镇宇和余男下长途汽车踏入荒漠之前,一个巨大的泻药广告树立在村庄中央,画面停顿了足足3秒;此后,倪大宏和张立单独去追击杀手,途中张立拉肚子,倪大宏特意丢过去一瓶这种泻药,还说“吃它好得快”;在一个镇医院,一个镜头绕开人物和情节,直接扫过这种泻药。有人戏称这是“广告片中植入了影视剧”。不久前播出的《龙门镖局》,在艺术上无法与《武林外传》相比,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恰恰是植入广告的泛滥。剧中随心所欲地穿插了诸如红牛、聚美优品、申通快递、神州租车、五谷道场等大量现代品牌广告,360度无死角植入,让人忍无可忍。

植入广告,已成为影视剧产业的重要支柱。美国票房100亿美元,产业却能产出900亿美元,票房之外的版权收入及广告收入非常可观。据悉,美国电视剧制作费用75%来自于植入广告。对于时下的国产影视片来说,与植入广告的亲密接触也就十几年,是产业未来的最大突破点。不过,影视剧和植入广告两者之间的矛盾需要调和,影视人、投资人和广告主三者所面对的重要课题是,如何让植入广告最大化满足商业需求的同时,与影视剧人物、情节和主题相融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作为一部影视剧,理所当然要把文化追求摆在第一位,商业元素摆在第二位,也就是说,无论如何,植入广告总是附属的一部分,不能喧宾夺主。可惜的是,现在的许多国产影视剧,植入广告已经严重影响了文化审美,甚至于本末倒置。中国影视剧正处在商业化初期,一方面是植入广告的“蛋糕”还很小,另一方面,广告植入的品质还有待大幅提高。此时,一些知名导演如张艺谋、冯小刚等,成了植入广告商追逐的香饽饽。不过要注意的是,很多植入广告其实就是竭泽而渔,一些导演无节制地将自己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无形价值兑现,从而沦为商业的奴隶。

其实,植入广告并不必然损害影视剧的文化属性,如果运用得当,反而可以在商业上助力电影更深度、更广域地探索文化与精神价值。问题是如何提高广告植入的水平。影视人、投资人和广告主三者之间需要紧密合作,并把这种合作渗透在整个项目的始终乃至每一个细节中。需要在全面把握影视剧文化品质的基础上,在商业元素中认真挖掘文化内涵,并在两者之间实现互动与融合。优秀的植入广告讲究润物细无声,此时,商业元素甚至于也能够诠释乃至重构文化审美,这是植入广告的最高境界。美国电影《阿甘正传》中的NIKE鞋,算得上是“经典植入式广告”,乃至于现在人人都习惯叫“阿甘”鞋了,这是因为片中的NIKE鞋与人物、情节紧密融合,实现了“无缝对接”,观众在看电影的时候,不会感到广告的存在,却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了NIKE鞋的独特品质,最关键的是,这种品质恰恰是电影所要表达的主题—做最好的自己,别停下你的脚步!

因此,面对汹涌而至的植入广告,如何寻找商业与文化的契合点,化有形为无形,这不仅是一种艺术再创造,更是一种智慧的呈现。